发布时间:2023-01-18浏览次数:580
中新网北京12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近日随中国地震局组织的“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在四川省地震局了解到,作为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四川子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四川省防震减灾技术实验与公共服务基地的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是针对地震预警技术方向的专业检测机构,承担着全国地震预警软件的入网测试和运行评估,旨在为地震预警软硬件产品研发、应用保驾护航。
四川省防震减灾技术实验与公共服务基地内,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江鹏介绍地震预警技术测试流程。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该实验室主任江鹏高级工程师介绍,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于2022年4月由中国地震局批复成立,其充分利用四川地区地震频发的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和四川开展地震预警先行先试的工作积累,建成集专业化人员团队、信息化测试平台、标准化测试流程为一体的业务体系。
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已建成1套多类型震例资料库和1套涉及地震预警全链条业务的软硬件检测平台。多类型震例资料库通过整理2017年至今四川数百个3级以上地震事件,以及全国范围和部分国际上强烈地震的数据,涵盖大震、小震、近震、远震、双震、震群等多种类型真实地震记录,以及各种地脉动噪声和干扰信号,可为软硬件测试构建混叠地震等复杂测试案例。
四川省防震减灾技术实验与公共服务基地内的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地震预警相关技术产品进行测试演示。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同时,该实验室采用实时仿真技术开展全流程软件测试,并已拓展成为一家开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专用终端入网的专业检测机构,逐步实现“测软件、测功能、测仪器、测技术、测策略”的多方位检测能力,保障地震预警信息为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减灾服务。
江鹏透露,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实验室2022年下半年就已承担国家地震预警工程软件测试,2023年8月起对外提供地震预警终端检测服务。未来还将进一步健全检测平台,持续开展专业软件测试、技术系统研发和科技成果应用,筹建地震预警技术研发中心,持续跟踪地震预警前沿技术,并建设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交流平台,共同推进全社会更好应对地震灾害。(完)
中新网西宁12月2日电 题:高校“银龄教师”援青记:高原雪染白头
一群离退休的高校教师站在高原的讲台,讲课掷地有声……他们现在在青海师范大学任教,均已年过花甲,他们还有一个专有称呼——“银龄教师”。
青海师范大学人事处的工作人员侯清柏介绍,“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已在青海师范大学开展3年,“银龄教师”团队中有来自国内部分高校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其中以师范类专业的教师居多。
“这些离退休教师是高校教育的宝贵资源。”侯清柏说。
三尺讲台是走不下来的情怀
今年72岁的张彩丽是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退休教授,她说:“我从兰州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了46年,退休以后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现在趁着我身体还硬朗,况且我是土生土长的西北人,我更了解这里的情况,所以我义无反顾来到这里。”
图为张彩丽在课间休息时指导学生。陈宗淇 摄
“我退休后还是放不下工作,不忍心封存积累了几十年的专业资料、教案,我已经习惯了研究专业的前沿动态,‘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是一个持续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机会。”张彩丽说。
“银龄教师”吴海宽在采访时感叹道:“我寻思退休以后到处旅游,但后来我发现,我已经习惯了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讲课,同教室里的同学们畅聊。我在得知‘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后,立马就和相关处所报名前来任教。”据悉,吴海宽退休前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任教。
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退休的教授贺晓星直言自己还能站在讲台干多年,“我刚退休就接受了来支教的通知,我觉得只要能发光发热,我还是会继续开展高校教育的工作。这个支教计划既是我继续工作的契机,更具有建设西北的意义。”
“我们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在教学中可能会有不足,最明显的就是我们这类公共课程的作业批改。因为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例严重不协调,导致教师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追求快,而忽略了质量,很多错的知识点也没纠正出来,长此以往这是会误导学生的。”张彩丽说。
据青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南旭升介绍:“张老师批改作业很认真,错误的知识点都会标注出来,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刚开始我们觉得张老师太过计较,但慢慢地我们发现,这让我们进步得更快了,她对工作的态度,是我们师范专业学生的标杆。”
图为张彩丽在办公室内办公。陈宗淇 摄
张彩丽说:“我凌晨2点前基本睡不着,我的学生经常大半夜给我发消息,我也会第一时间回复他们,尽我所能,从各个方面为他们解答。”
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史儒林说:“吴老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上班时间根本联系不上,他手机关机后,我们只能联系学生去转达,再加上吴老师为人谦虚,不仅学生喜欢上他的课,教师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喜欢和吴老师探讨学术。”
情撒高原,是家和家人
“张奶奶”是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们对张彩丽的称呼。南旭升说:“我们私底下把张老师称为‘奶奶’,‘张奶奶’把我们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一样,她会关注我们的朋友圈,有时有同学心情不好被她知道,她也会打电话开导。”
吴海宽戏称自己是老小孩,“我就比较喜欢和孩子们相处,看着他们年轻有朝气的样子,我也很开心,我很多时候都感觉自己不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只觉得自己像个‘老小孩’。”吴海宽说。
图为吴海宽给学生讲课。陈宗淇 摄
据史儒林介绍:“吴老师从支教计划开始,就已经把所有档案和组织关系转到我们这里了,他的夫人也很支持他,跟着他一起过来,在这里定居。”
“这里比我想得好多了,不是印象中的‘支援大西北’一样的艰苦环境,学校和青海省教育厅也很重视我们,我真的感觉到宾至如归。回到住所,我们好多老师会聚在一起聊天,大家都说这里就是第二个家。”吴海宽说。
据悉,青海师范大学的“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中,前来支教的高校退休教师已达到40余人次。据此前报道,吴均夫妇,伉俪携手,跨越千里从山东大学来到青海师范大学,他们曾在采访时说:“退休不退岗,比起安逸的退休生活,我们更喜欢在讲台上教书。”
当记者问起张彩丽:“年龄是否会影响你们的教学工作?”张彩丽笑答:“我们还很年轻,鬓角的头发只是被高原的雪染白罢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一直干下去。”(完)